等待处理…

陈独秀,鲜为人知的温情一面

王蕾
2022年10月14日

陈独秀小的时候,性格倔强刚烈。他在家中背书背不出被爷爷责打,无论挨了怎样的毒打总是一声不哭,爷爷骂他:“你这个小东西,将来长大成人,必定成为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强盗”。长大后陈独秀成为革命派,发表演说、创办《安徽俗话报》宣传反帝爱国,启迪民智;组织“岳王会”,领导革命运动;创办《新青年》,发动新文化运动;传播马克思主义,创建中国共产党……一生中五次被捕、四次入狱,一直是铮铮铁骨、视死如归。

陈独秀自幼丧父过继给叔父,但在他的《自传》中对这位嗣父却只字不提;与原配夫人是包办婚姻,在两人思想感情愈行愈远之后,陈独秀与曾在北京师范学校读书,思想新颖的妻妹逐渐产生了感情并结为伉俪,自此与原配再未谋面;在办《新青年》时候将长子和次子延年、乔年接到了上海,但兄弟俩“寄宿于《新青年》发行所(四马路亚东图书馆)店堂地板上,白天在外工作,谋生自给,食则侉饼,饮则自来水,冬仍衣袷,夏不张盖,日与工人同作工,古颜色憔枯,人多惜之,而怪独秀忍也”(潘赞化《我所知道的安庆两个小英雄故事略述》);最后一次被捕入狱,三子松年去狱中探望时,禁不住留下了眼泪,而父亲见到多年未见的儿子却一句安慰话不说,瞪着两眼,劈头第一句话:“没出息!”

上述种种,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陈独秀是一个刚烈、严厉、不近人情、硬骨头的人。其实不然,在他的性格中还有温情的一面,只是鲜为人知罢了。

陈独秀在他的《自传》中写到背书背不出,无论挨了怎样的毒打总是一声不哭,“我的母亲为此不知流了多少眼泪……我见了母亲流泪,倒哭出来了……母亲的眼泪,是叫我用功读书之强有力的命令”。足见幼年的陈独秀并非铁石心肠,他有丰富的爱、丰富的感情。

陈独秀幼年在祖父逝世后,就由兄长陈庆元教他读书。兄长是个老好人,了解弟弟的脾气和爱好,两人朝夕相伴,手足情深。1809年,陈独秀的兄长陈庆元因肺病客死关东。次年秋天,陈独秀自杭州北上,扶兄长灵柩回家乡安庆安葬。在抵达沈阳后,陈独秀悲怀郁结,长歌当哭,写下长诗《述哀》,抒发对兄长的悼念之情。

1936年,狱中的陈独秀得知西安事变,蒋介石被扣。据蒲清泉回忆他“简直像儿童过节那样的高兴,他托人打了点酒,买了点菜,对我和罗世潘说:我生平滴酒不喝,今天为了国仇家恨,我要痛饮一杯。他先斟满一杯,高举齐眉说,大革命以来,为共产主义而牺牲的烈士,请受奠一杯。你们的深仇大恨有人报了!于是他把酒奠酹地上。他斟了第二杯,呜咽起来说,延年啊乔年,为父的为你俩酹此一杯!接着他老泪纵横,痛哭失声。我们见过他大笑,也见过他大怒,但从未见过他流泪”(蒲清泉《我所知道的陈独秀》)。可见陈独秀并不是没有感情,他只是将感情深深埋在心中,正所谓“男儿有泪不轻弹,只因未到伤心处”啊!

1938年8月,出狱后的陈独秀由汉口来到重庆,因得知家乡安庆已被日均占领,遂告知三子自己的行程安排嗣母前来避难,期间写给松年的一封信,细细描述自己的现在,信末“望即写信告诉我”表达 了一个儿子和父亲对母亲、孩子的殷殷期盼。

1939年3月,陈独秀的嗣母谢氏在江津逝世。“母目瞽,每食,君必亲奉菜至母碗中。母逝江津时,君着麻衣,匍匐痛哭。”(房轶五《挽陈仲甫》)嗣母去世后一个多月,有人托杨鹏升向陈独秀求字。陈独秀回信写道:“先母抚我之恩尊于生母,心丧何止三年,形式丧制,弟固主短丧,免废人事,然酒食酬应为人作文作书,必待百日后……”可知陈独秀实乃重情重义的孝子啊!

1941年7月,陈独秀的大姐吴陈氏在江津病逝,陈独秀悲恸不已,和诗《挽大姊》。诗句质朴无华,却情真意切,表达了战争年代,年过花甲的姐弟二人流落异乡、骨肉别离的伤痛。读来不由泪湿沾巾,感慨手足之情深,感情之真挚。

一生追求真理,致力于启迪民智、救国救民的陈独秀,一生奔走于社会运动、革命运动的陈独秀,其实也是个有血有肉、有情有感的人。

(作者单位:安庆市陈独秀墓园管理处)

上篇:学采访 练写作 潜山市梅城小学小记者站成立啦
下篇:没有了
分享到

© 安庆广播电视报

↑ TOP


http://paper.achizhou.com/Content/weixinlogo.png
安庆广播电视报
http://paper.achizhou.com/content/2022-10/14/001345.html
安庆广播电视报电子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