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家胡湾,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里古村落。这里翠竹如海,青山在目,溪水在望。依然住着的几户人家,都是土墼小瓦房,古朴安静,我的母亲就是其中的住户之一。
我的童年在这里度过,有太多的记忆。四十多年来,我从未间断过对它的牵挂。风雨天,我担心老房子被风雨侵蚀而倒塌,伤及老人,每年都会找泥瓦师傅认真检修,直至确保安全度过梅雨季节。
最近,湾里的天寿、许家二姑、三叔相继去世。堂兄小国,虽然在山外有房子,但一直坚守在这里,打理着一切。正因为有堂哥堂嫂二人的照顾与护佑,我的母亲、三婶和新生这三人才得以在这里颐养天年。
母亲身体不太好,最近还扭伤了椎骨,医生说住院做手术没必要,最好的治疗方式是回家平躺休息,慢慢恢复。我在城里的房子,她住不惯,只能顺遂她的意愿,在胡湾陪她休养。长期住在湾里的人,都会有神奇的自愈功能,我坚信我的母亲也会。
我在这里住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,又习惯了这里的一切。看到自己种下的玉米、大豆,一天天长大了,不由觉得它们与这里的一草一木,都是我的朋友。
我也把更多的时间,与湾里的草木虫鸟交流。天黑以后,各种螯虫都会出来活动,青蛙也不甘寂寞,总是发出有节奏的鸣声。聆听这些自然界的原声,感觉就是天籁之音!
夜渐深,鸟儿会发出鸣叫,如同机关枪的突突突声。随后,各种山鸟轮番鸣叫,互不干涉,又自成章法。什么样的鸟叫了,我都会准确地猜到时间。天快亮时,隔壁的网红鸭会提醒主人要放它回池塘了,新的一天也就开始。
在湾里,我对地名感起兴趣。想着湾里所在的王屋山区,为什么很多地方叫“湾”?比如窝将湾、胡湾、蛇龙湾、青龙湾和相见湾等等。
他们都是怎样得名的呢?带着这些疑问,就我目前了解的一些资料,作了一下猜测。
迁徙途中的先祖,在陌生的地方寻找一个能适合生存发展的地方,首先考虑的是水源。“湾”的共性是溪水长流,能保障人类生活之浆洗饮等等。其次,湾里还必须具备有能开辟的田地,能够耕种才能保持基本的生存。至于名称大都是因地貌、因先祖姓氏而来。
胡氏先祖是从江西饶州一带迁至桐城境内的,后因家族发展,又各自分散析出。当中一支由桐城畈区的三安铺向山里挺进,到达一个湾子,购买了李姓的土地和房产,在此安居乐业,并衍生子孙,因此这里就叫胡湾。胡氏族谱记载:胡姓始祖清康熙年间由畈区迁徙而来,繁衍生息至今有二百多年历史了。历史上胡氏族人“夫耕妇绩,广置田园,隈河患水,谋徙山间,业购李董,乐而居焉。并谕子孙,永远勿迁,即今三安铺胡家湾便是。”这里依山伴水,湾溪潺潺,田地肥沃,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安全保障,算得上是最佳的人类聚居地。
窝将湾,位于王屋水库上游的一个村庄。名字的由来,从小就听教书的大伯说过,说是上游的那条河叫军屯河,是三国时间东吴屯兵抗曹的地方,有一位不知姓名的将军长期居住在这里。与下游的断后河、歇将岭,形成一个军事战略防线。至于将军姓甚名谁,已经不知道了。
蛇龙湾,因后山的来龙山脉呈蛇形,前溪流水如蛇环绕而得名。王氏族谱记载:明代洪武年间,江西饶州王氏移民于此开山辟地,现留存多处桐城西乡“棋盘八间”特色民居,以及“龙眠河王氏先茔”、“蛇龙湾王氏先茔”摩崖石刻。王氏先祖刻石为号,并将蛇湾改名为蛇龙湾,寓意深远。
青龙湾,位于王家畈上游的一条支流溪谷,其山势陡峭,山洪爆发时,如一条巨龙游出山体,故而得名。小时候总听到老人说,无事莫去青龙湾,那地方容易丢魂。那里是红色的山湾,革命战争时期,家家有人参加了革命队伍。皖西工委钟大湖将军,也曾率部在此驻扎多日,故有“将军居”的美称。
相见湾,背依五聚山,湾内溪流纵横,林幽壑深,翠竹掩映,是优美的风景所在。这里有个传说,太平军的一支被曾国藩打败以后,残部在丰谋的带领下盘踞在军渡河、鹅峰包,和老鹤岭一带,想依靠三道岩天险抵抗清军。不料某日深夜,太平军六位首领相约在鹅峰包的石亭,召开军事会议。殊不知有内鬼叛变走漏了消息,曾国荃连夜自潜山发兵,重创太平军,致丰谋部全军覆没。参加会议的六位首领走投无路,遂纵身跳下悬崖。跳崖前在石亭相约来世再见。后人为纪念这一真实感人的故事,重筑石亭,并将它改名为“六议亭”,将此地改名为“相见湾”。
住在湾里,冬暖夏凉,四季宜人,还可以体验农耕时代的生活。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抛开繁杂的世事纷争,闲看云卷云舒,花开花落,静听百鸟争鸣,风声雨声,与自然为伍,与万物作邻。如此,何乐而不为呢?